表演艺术

中国相声史《参军戏》(二)

“参军戏”特点﹙上﹚~嘲弄讽刺、咸淡见义

如同许多失传的艺术形式一样,“参军戏”虽然在唐朝、五代都盛行一时,却鲜有文字记载的脚本流传下来。根据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所附的<优语集>里一些“参军戏”的故事,其中有七、八篇是较为可靠的史料,根据这些剧本内容及其他有关资料,可以归纳出“参军戏”具有如下特色︰

一、嘲弄讽刺

“参军戏”继承了古代“俳优”的传统,以嘲弄讽刺为能事,构成鲜明的艺术特色。艺人效仿古代“俳优”在宫廷上大胆讽谏,为平民百姓代言,实属难能可贵。例如属于政治讽刺的精彩“参军戏”《掠地皮》︰

“徐知训在宣州﹙安徽宣城﹚,聚敛苛暴﹙敛财又残暴﹚,百姓苦之。入觐﹙进见君主﹚侍宴,伶人戏作绿衣大面若鬼神者﹙着官服演员戴着大面具装鬼神状﹚。傍﹙旁边﹚一人问︰“谁?”对曰︰“我宣州土地神也,吾主人入觐和地皮掘来,故得至此。﹙因为我的主人把宣州的地皮都掘了,我只好跟他入觐来了。﹚”

这则“参军戏”很妙,故意调侃徐知训治理宣州的横征暴敛,用宣州土地公公的无奈,反应当地百姓过的是怎样痛苦的日子。实在幽默!

二、咸淡见义

“参军戏”通常由两个艺人表演,一个是艺人嘲弄的对象“参军”,代表罪人或是假官,也代表世俗中精明计算的那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聪明人”。另一个是嘲弄“参军”的角色或是“大智若愚”的对手;这样的一方在唐末的记载里始叫“苍鹘”。后来“苍鹘打参军”,也成为“参军戏”的特色。

明朝于慎行在其所着的《谷城山房笔尘》﹙即《谷山笔尘》﹚里,记载了“参军戏”的演出情形︰“优人为戏,以一人幞头衣禄,谓之参军;以一人髽角敝衣,如僮仆状,谓之苍鹘。 ”意思是说,扮“参军”的演员得绑好有四条带子的包头软巾,穿上官服;而演“苍鹘”的人则用麻布绑发髻,穿上破旧衣来表演。

至于“参军戏”的具体表演方式有所谓的“一问一答,咸淡见义”。问答重点以“参军”为主,类似今天相声的“逗哏”;以“苍鹘”为辅,类似今天相声的“捧哏”,而且除一问一答之外,“参军戏”里还常常有“打”的动作,演起来戏剧性十足很热闹;因此“参军戏”又称为“打参军”。

至于“咸淡见义”的“义”字,则是指参军戏里面的“主题”,引用“咸与淡”的对立印象,来说明“参军与苍鹘”之间问答上的对比。基本上对照任何戏中的发展情节,只要在两个角色之间具有强烈对比者,皆是“咸淡”形容的意思。

至于表达主题的方式很多,问答也不限于都是说白,往往歌词中可以更方便回答;因此“参军戏”有光用讲话一来一往,也可以说着问、唱着答——“白问唱答”,或是相反的“唱问白答”,发挥形式可以十分灵活。尤其当“参军戏”中的参军角色与苍鹘角色之间的问答、呼应、抑扬等表现方式广泛流传后,对后世的“相声”艺术更是产生了重大影响。

﹙待续﹚(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