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拟统一正体字为主 中共文字政策被迫变向

人气 117
标签:

【大纪元11月7日讯】(大纪元记者辛菲采访报导)大陆、台湾、韩国、日本学者在上周于北京举行的第八届国际汉字研讨会上达成共识,决定制作统一字形的常用汉字标准字,以繁(正)体字为主。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涉及简、繁体字取舍的文化之争暂告一段落。其中特别引起外界关注的的是,中国官方改变其历来文字政策,首次提出“简体字和繁体字(正体字)共存”的口号。

几位学者11月6日为此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表示,正体字是中国古老文化留下的精髓,真正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在世界范围的中文热方兴未艾,而站在文化历史长河中来审视,正体字最应该、最有条件成为世界性的语言。统一字形并走回到正体字上去,是大势所趋。

学者们还表示,这次会议也标志着中共历来的文化和文字政策在实践中破产。中共建政以来借废除和否定正体汉字达到截断传统文化的承传的各种企图,均告失败。

汉字拟统一 正体字为主

据韩国《朝鲜日报》报导,根据这次国际汉字研讨会上达成共识,专家们将把五千多个常用标准字以正体字为主进行统一,如果个别汉字有简体字,就继续保留。

据报导,此次会议由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和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本届会中还计划将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及地区吸收为新会员,扩大汉字使用国家的参与范围。会议决定制作四国汉字“比较研究词典”,逐渐统一各国使用的字形。会议还决定明年在首尔举行第九届研讨会。

国际汉字研讨会于1991年由韩国发起成立。其目的在于预防东亚国家因为使用韩国和台湾的正体字、中国的简体字、日本的略字等不同形状的汉字产生混乱,确定常用汉字的字数,推进字形标准化(统一)。


2007年9月28日,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岛上的龙王庙,庙内立柱上的对联的龙字。(大纪元资料室供)

规范汉字会增进汉文化的普及

大纪元专栏作家章天亮博士认为,以正体字为主统一汉字字形有很多积极意义。汉字的一大特点就是字形的稳定,无论持哪种方言,尽管发音各异,但是在书写上却仍然可以沟通。

他说,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得今天的人仍可以毫不费力的阅读汉代乃至先秦的文献。如果汉字字形改变,那么就会造成文化的断层。这次的规范工作,会进一步增进汉文化的普及和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

他说,“我们看到过去许多测字的人,都是以正体字为基础来预测。那是因为汉字在创造的时候,每个字的写法都有很深刻的原因。正体字要比简体字更接近字的本来意义。”

中共文字和文化政策被迫转向

据报导,出席此次国际汉字研讨会的中方代表有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北京大学教授苏培成、李大遂等;台湾代表有中国文字协会理事长许学仁等。

《网路文摘》主编徐水良表示,这次会议虽是官方主办,但是参与者多是民间的专家学者。总的来讲,支持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占了优势和上风,他们与我们这些年反对中共历来的文化和文字政策,保护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字的观点,几乎完全一致。这标志着中共历来的文化和文字政策的在实践中破产,不得不转变其政策。

他说,“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共的文字和文化政策还在起作用,能够达到‘简体字和繁体字(正体字)共存’是一个突破,将来慢慢会趋向于正体字的使用。”

对于世界范围的“中文热”现象,徐水良持乐观态度,他说,“汉字的影响在扩大,这是一件大好事,说明全世界各族裔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载体的尊敬。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格外警惕中共趁机钻空子,向海外输出和渗透党文化的那套东西。”

废除汉字的错误主张均告失败

徐水良表示,中共建政前就开始进行汉字简化工作,建政后,于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编印《简化字总表》,但1977年《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遭到失败,被迫收回,现在剩下几百个简化汉字及偏旁。与此同时,中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波又一波的毁灭和根除。毛泽东,一直到他死去以前,都始终主张废除汉字,改汉字为拼音文字。然而,中共建政以来废除汉字的种种企图,统统都失败了。

他说,“文字是用来记录和保存人们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的一种符号体系。历史形成的中国文化和文明,都以汉语及汉字符号为工具、载体和技术基础。废除和否定汉字,就是挖掉历史形成的这种传统文化的技术基础。”

徐水良认为,那些拚命推崇拼音文字、主张废除汉字的人,把表意符号,包括汉字,标点符号,空格,阿拉伯数字,数理化公式等等,硬要说成是拼音文字的优点,完全是把事情搞反了。事实恰恰相反,表意符号系统可以单独应用,但纯粹的拼音文字,没有表意符号以及必要的图画音像的配合,人们甚至根本无法阅读和理解。

中共破坏正体字 截断传统文化的承传

台湾文字研究者、《预言中的今天》主编张福章表示,中共执政以来,用简体字取代正体字,甚至想用拼音代替中国的汉字,最终目的是破坏传统文化深厚的精神内涵,截断传统文化的承传。但是后来发觉做不到,因为汉字中同音异意的字太多。在推广汉字的过程中,人们也发现简体字根本无法取代正体字。统一字形并走回到正体字上去,这是大势所趋。

他说,“拼音文字或是西方语言的学习只有博学强记、死记硬背的方式,因此西方教学讲究情境学习,研究教学环境、技巧、理论等,借助诸多外在因素活化文字。而汉字取材于天地自然,文字本身就充满活性,更接近文化的真实内涵,不需要特殊环境,这个特点就让中文具有易学、易懂的特性。一旦人明白了汉字中的规律和信息,就很容易记住。”

张福章表示,现在的简体字虽然笔划变少了,但是却破坏了偏旁部首的规则及文字本身的文化内涵,甚至和原来的内涵反意,因而变得凌乱难学。学简体字的人很难看得懂古书,所以中国的文化就出现断层,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被破坏掉了。


2007年9月28日,北京,颐和园内的花盆,上面绘制了各种体现传统文化的图案。(大纪元资料室)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缩影

对于汉字如何对应并承载中华文化的内涵,张福章表示,汉字有其神传的根源,里面蕴含着文字的规则、自然循环运化的规律、原始的生命宇宙观,以及敬畏天地神明的文化内涵。字里面带有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信息,包含有形空间和无形空间,既表现人的行为与状态,也表达人的心灵与思维,还有预测学功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字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性,文化也丰富汉字本身雄浑多变的蕴涵。

张福章举例说,比如“德”字,是由ㄔ、十、目、一、心所构成,是十方世界众神的眼睛都在看一个人的心与其行为(‘ㄔ’是人行之意,代表是人的一段行为),动机、行为都合乎天意,这才是德份的由来。这个理解完全建构在中国人“上天有眼”、“不欺暗室”、“积德”、“守德不失德”、“畏天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之上。“武”字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解释成“止戈为武”,表明了爱好和平的文化思想。而“仁”字,“辚”旁表明指人,“二”在甲骨文就是“上”字,所以“仁”指的是心灵高尚的人或其作为,字很简洁的涵盖了孔子儒家思想。

汉字具足世界性语言的特性

张福章表示,汉字取材自天地、自然人类共同符号,跨越了种族,具足世界性语言的特性,如同孕育她的文化,是属于全人类。每个汉字结构里都有形、音、意,就使得任何一个民族都可以很容易学会这种文字。

他说,“科学家已经发现学习图像式的汉字,自然地左右脑并用,有助于学生直觉能力开发。中文似乎走过历史低潮,展露出否极泰来的景象。未来随着中文越来越受重视,势必有简体字和正体字方面更深入的探讨,人们如果站在五千年中华文化历史长河当中从新审视,就会发觉,正体字最有条件成为世界性的语言,这是大的趋向,而且已经在朝着这个方向走了。”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彭小明:反右与汉字简化
埃菲尔铁塔上拍到的“中国奇观”
以中华文化内涵为基础的中文学习
汉字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