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风

中华老字号:“砂锅居”饭庄

砂锅居,地处西四南大街缸瓦市路东,是一家地道的北京风味饭庄,开业于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砂锅居原名“和顺居”,最早以经营砂锅白肉起家。因二百多年来,一直用一口直径4尺深3尺的大锅煮肉,人皆称其“砂锅居”,遂由此更名。

据史料记载,砂锅居店址是清室王府外的更房,白肉是当年清宫用于祭祀的上等贡品。当时清宫有祭天的制度,分年祭、月祭、日祭,祭品皆选用上等整猪,用罢即廉价卖给更房。更夫与曾在御膳房供职的厨师合作,以满族特有的烧、燎、白煮之法做出各种菜肴。最初,只卖给一些小官吏,后来宫内当差者及庶民也逐渐来吃,于是生意兴隆,九城闻名。

砂锅居的师傅们将白煮的肉,因材施艺,烹制炸鹿尾(引儿)、烧子盖、拌双皮、九转肥肠,尤其以“下水”菜独具特色。用砂锅烹制出的菜软烂不腻,蘸调兑的作料更浓香适口。不过当年每天只烧煮一只猪,到中午则销售一空,售完便摘掉幌子,所以到砂锅居吃白肉有说辞:“日头才出已去迟”,民间有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道明砂锅菜受欢迎的景况。

砂锅居的名菜制法是烧、燎、白煮。烧即炸,中炸肥肠、炸卷肝、炸鹿尾儿,先煮后炸,其色金黄,外上酥脆,内肝松嫩,沾花椒盐儿食之,味道极美。“燎”是将带皮的肘、蹄、头由铁叉子叉之以火燎糊,再由温水浸泡后去掉糊皮,最后以砂锅煮熟切片沾佐料吃,外皮金黄而肉质白嫩,有浓郁的糊香味儿。白煮是将猪肉和肉腻洗净煮熟,使脂肪溶于汤内,上桌时切片放入砂锅,并加原汤、口蘑、海米、粉丝,再沾韭菜花、酱豆腐、辣椒油、蒜泥,入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砂锅居还以经营北京风味的各种砂锅菜而著称,如沙锅三白、沙锅下水、沙锅丸子,都独具风味。此外,像烩酸菜,烩酸菠菜等,则是其它饭庄所没有的了。@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