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歌陶博馆办荷兰讲座 吸引同好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1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旭昇台北县十五日电)荷兰籍陶艺家芭芭拉‧南宁Barbara Nanning 今天在台北县立莺歌陶瓷博物馆展开为期二天的讲座暨工作营,为台湾喜好陶艺者介绍荷兰的陶艺发展现况与她个人的陶艺创作理念。她同时也是玻璃艺术家,在国际陶艺界中也相当活跃,作品“海之颂”也入选第一届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

芭芭拉介绍她创作以来各时期各系列的作品,包括创世纪、化石、银河等,让人了解她的创作风格变化脉络。而在下午的示范工作营中,馆方邀请了莺歌老陶师陈坤泉拉坯拉出厚、重而大的圆柱形坯体,再由芭芭拉在坯体外面绕上绳子,由里向外推,接下来把圆柱体的底部切掉,让原本螺旋形的胚体从容器成为雕塑。

她认为,经过旋转后的形体,会像同心螺旋般看不到起点与终点,表现出一种不间断的律动感与地球的生命起源。

台北县立莺歌陶瓷博物馆表示,芭芭拉‧南宁也将在十六日同样在陶博馆举行讲座及示范工作营,从1990年开始,色彩便是她作品中很重要的核心,她不用传统的釉色,运用绘画所使用的鲜艳色料,结果得到了许多陶瓷领域不常出现的色调,比如明亮的红色、黄色、强烈的蓝色与深紫色,呈现出无可预期的效果。芭芭拉‧南宁1957年出生,1979年毕业于阿姆斯特丹杰瑞瑞特斐得学院,她的作品跨越应用艺术与纯艺术领域,都在研究当代陶瓷的各种可能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北县莺歌陶博馆今天举行当代国际陶艺创作讲座暨工作营,邀请在1995年的日本美浓陶艺展获得荣誉奖、今年第一届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入选的塞尔维亚陶艺家Velimir Vukicevic,以幻灯片介绍目前塞尔维亚的陶艺发展现状以及他的创作理念。
  • 台湾台北县莺歌在地的交趾陶艺大师吴良斌的经典交趾陶艺大展,今天在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瑞元厅开幕,将展出到五月十五日,教育部长黄荣村在开幕式中表示,交趾陶艺最能表现台湾本土文化特色,吴大师已经走出一条路,还在创作之外投入艺术教育工作培育后进,令人钦佩。吴良斌这次展出他创作的交趾陶艺作品一百件,其中一件“钟馗掠筊鬼”就摆在开幕讲台前,黄荣村致词时说,看了钟馗抓小鬼,心情很爽快,因为这件作品展现人间对正义、正道、邪恶的普遍人心反映,在没有了解其艺术技巧之前就先受感动,果然是大师的作品,大家可抽空前来好好的观赏。
  • 中正纪念堂静坐的大学生重新把这次学运定位为“孤挺花”学运,摆脱“野百合”的牵绊后,今天继续静坐,不再绝食,并拆掉帐篷部分帆布在旁静坐。上午到中正纪念堂管理处出席交趾陶艺展开幕的教育部长黄荣村,答复媒体时说,学生诉求已让政府听到,请学生宽心并保重身体。下午有一些民众加入静坐,这些民众有些是参加过这几次泛蓝阵营在总统府前的大集会,拿了小椅子,坐在离学生静坐区之外的民众区声援静坐学生,不时还会忿忿不平的讲起在总统府前大集会时被警方驱离时的被殴打,显然参与学生的静坐,对他们多少有纾解情绪的作用。
  • (中央社记者张静茹苗栗县二十日电)“二00四客家桐花祭”已经揭开序幕,台湾行政院客家委员会为让大家认识客家油桐花之美,除了在各地举办文化活动,今年亦结合苗栗的陶艺业者推出桐花陶艺DIY,欢迎国人到苗栗赏桐花,顺道享受捏陶、烧陶之乐。
  •  日本信乐陶艺家说:“藉研习古老的工程,可以维护自然,进而体会天候或四季的重要性。”信乐及伊贺的柴烧,便是透过古老的自然法则,在浴火的蜕变与淬炼中脱颖而出,形成一种最接近大地情感的纯实美感。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瓷器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中国。瓷器是一种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岭土(kaolin)(一种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种矿物)以高温烧制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为西方的遗产。14世纪时首次从中国传入欧洲。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1940年代后期,尽管世界逐渐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但有些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元素却逐渐被削弱了,传统艺术中的真、善、美价值渐趋式微。
  • 圣约翰大教堂拥有雕刻精美的外观和双排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无疑问是晚期哥特式建筑。教堂长377英尺,宽203英尺,白色抛光外墙上装饰着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户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飞扶壁。飞扶壁上妆点超过95位十九世纪荷兰人物。一旁简约的红砖罗马式塔楼与哥特式装饰风格的大教堂形成鲜明对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