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

西藏重来世的人格教育

访南华大学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陈又新

【大纪元9月29日讯】(大纪元时报记者谢亚晴/采访报导)民国八十六年起,校园中陆续发生暴力相向与自杀案件,当时的台湾省教育厅便在年底在全省推动中等学校的生命教育。以中部晓明女中为总推动学校,其余各县市则设立中心推动学校——国中四十所、高中职十所,希望藉由国家介入,从校园开始扭转学生负面观念。

八十九年七月,教育部正式成立“推动生命教育委员会”,召开多次会议,与专家学者进行政策研拟。

然诚如大家所知,家庭乃社会最小单位,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家庭具有绝对影响力。个人行为未能约束,导致家庭不睦,也让社会大众为此绞尽脑汁,许多补救办法纷纷出笼。

但,遗世独立的西藏人生活在海拔二千公尺以上,生活环境恶劣,他们却有一套文化传承方法——不重文字,用“心”。

传统西藏社会受教权集中在贵族与寺庙,南华大学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陈又新指出,在寺庙的教育主习“五明(明可视为学科)”

五明中“因明”主为逻辑思维训练;“声明”为语言方面,其中又分歌词、戏剧、歌赋、星象、舞蹈、历算等等;“工巧明”指绘画、建筑等;“医方明”即医学知识的传授;“内明”为个人修炼。这几乎包含一个社会文化所该具备的物质与精神。

但这些能受正视教育的僧侣、贵族大约只占人口10%,其他九成人口则透过其他方式,将人生的智慧传下去。

天地宽 来世近

西藏是一个全民几乎信仰佛教的社会,敬佛之心常存心中。生活中,藏民并不认为“个人”是最重要的。新生儿甫一出生,家中即请喇嘛取名,讲吉祥话;陈又新说:“到现在,还可以看到藏民一大早就去庙宇朝山、绕山。下午四、五点再去一次。”

西藏僧侣仍与俗家保持密切联系,使得僧侣成为传递文化的媒介,他们的佛教观念影响了家人与邻居,例如善恶有报。

此外,陈又新也指出,西藏社会中存在的游吟诗人(约等同我们的说书人)等于是一本活动的书本,他们将云游人生所见所闻编成诗歌吟唱,将社会价值观传播出去;亦令各地西藏人也增加了见闻,这些游吟诗人最常使用的是唐卡。

唐卡在西藏社会中除了修行用,亦有其他两大功能:教学(医学用唐卡八十一幅)、文化传承。

用以文化传承的唐卡上面绘有西藏历史或是修行人成道故事。“唐卡是游吟诗人的现成教本”,陈又新说,藉由图画的表现,西藏人民了解人如何吃苦成道、修行者面对难题时如何处理、今世言行如何影响来世命运等,其中的忠孝节义观念即深植人心。

乐观与友善的民族

“我常说,中国人看现在,西藏人看来世。”不识字的藏民心中都明白这辈子做坏事就会影响下一辈子。“来世”观念让他们不会紧抓现世拥有的东西,喜欢帮助别人,“即使家里穷到剩下几口食物,还是会把它送给需要的人。”

友善在藏人社会里已成自然,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也培养了爱人如己的观念;偶尔遇到游吟诗人说上几段善恶有报、来世的故事,是西藏社会另一种教育孩子处世的方法。

“我们说西藏是乐观的民族,我受到了伤害,我还是很快乐,很多都是佛教的观念。一般藏人不要高深的道理或复杂的学位,只要简单就好;价值精神观就在里面。”──转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