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逸事:求荣破财

作者:郑重
font print 人气: 127
【字号】    
   标签: tags:

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不仅诗文、书法样样精通,且生性诙谐,常令人捧腹。

传说他在广东兴宁做知县时,因修文庙,需银子一千五百两,祝枝山从自己的俸禄中,捐了一百五十两,余款无从筹措。

正好当地有个叫许久卿的大财主,请人画了一幅《寒江独钓图》,画中渔翁即许本人。为了炫耀自已,那大财主求祝县令,在画上题诗一首。祝枝山在许久卿答应捐六百两银子后,挥毫起句:“老翁不知何许人?披蓑垂钓来江滨。龟——”写到这,祝枝山便停了笔。大财主急问原因,祝枝山说再捐四百两才肯续句,那财主无法,只得忍痛答应。于是祝枝山又提笔而续:“龟蒙昔有天随艇”,围观的文人雅士抚掌称妙,因为这是用自号天随子的唐朝诗人陆龟蒙的典故,许久卿会因此而身价倍增。谁料祝接着写了“君是龟…”三个字又搁笔,这可急坏了许财主,因为这个龟字指明了是画中人,真是求荣反辱。祝枝山嘻笑道:“修文庙尚差三百五十两银子,倘愿凑足……”许财主无可奈何,又忍痛答应了下来。

祝枝山拱了拱手,说:“多谢了。”随即续完后句:“君是龟蒙身后身!”

写完整后的四句诗,是这样的:

老翁不知何许人?
披蓑垂钓来江滨。
龟蒙昔有天随艇,
君是龟蒙身后身!

四座宾客一看,无不叫好!可那许财主却求荣破财,捐出了一千三百五十两银子,哭笑不得。

祝枝山募捐到这笔银两后,终于将文庙修成了。@*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当时,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中央集权,动辄杀人。一次,又令袁凯将一批死刑案卷,送皇太子覆审。那皇太子生性忠厚,主张宽大减刑。袁凯如实禀报太祖。
  • 朝有个宰相韩侘胄,为示风雅,广交文人学士。
  • 末明初,瑞安(今属浙江)有位才子,名叫高则诚。他的一个朋友王四,学问很好, 金榜高中后,却抛弃了前妻,当了朝廷太师的乘龙快婿。他那位贤慧的前妻,在灾荒 年间,为了照顾公婆,自己以糠充饥。
  • 作诗要嵌入预先规定的数字,又要保证诗意清新自然,那是很难写得好的。诗中出现数字,那要符合诗意的需要,或者作家本人的爱好,如唐初诗人骆宾王,他喜欢在诗中穿插数字,当时有“算博士”之称,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 明代有位“鼓励学校,赈济饥民,有水镜慈母之称”的七品县令米万钟。他虽为朝廷命官,却多才多艺,诗、书、画名噪一时,且爱石成癖,与宋代米芾,并称为“石迷二米”。
  • “红学”是我国一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红学”一词的由来,据清末李放的《 八旗画录》说:“光绪初年,京朝士大夫尤喜(人名)读之,自相矜为‘红学’云。 ”这是“红学”一词,见诸典籍的最早记载。
  •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十二岁就中了神童举,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然而,他一生很不得志,只在朝廷和地方上,担任过几年“清职”或“参军”、即县令之类的小官。而那些才疏学浅之辈,凭借趋炎附势、攀龙附凤之技,而青云直上,且神气十足。杨炯对此辈,嗤之以鼻,并常常借机对那些酒囊饭袋们,进行辛辣的讽刺。
  • 同治年间,南方有个名叫谢松岱的穷书生,进京赶考,没有中第,正心灰意冷之时,忽然想到偌大的考场,一片研墨之声,费去了许多工夫,实为书生之苦。于是他灵机一动,将研好的墨汁,端到考场外面兜售,颇得众考生的欣赏。
  • 一年之后,又值中秋佳节,苏东坡在官邸设宴,招待名流雅士,共赏皎月。席间,有个梨园艺伶楚琼,她为众宾客弹唱了一曲《惜分飞》,众人听得如醉如痴,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 据清朝文学家袁枚《随园诗话》记载:杭州有个官员赵钧台,一次出游苏州,听说此地丽女如云,便想在苏州娶个娇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