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会员

【水彩行家】作品欣赏

作者: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
font print 人气: 249
【字号】    
   标签: tags: , ,

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 会员新作欣赏

林毓修 《拾》 110 × 78 cm 2013

不知从几岁开始,喜欢上故乡花莲海边的石头;灰色基调中隐着大方或细致的的脉纹,并间杂着黝黑和雪白。在大海的洗磨下,颗颗讨喜好握感。最爱赤脚逐浪踏拾,满怀如珍。如今回首历历,欲藉彩笔将心中这点幸福的满足感,一颗一份地描拾入怀。

林毓修 《拾》 110 × 78 cm 2013(图: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张宝玲 《蟠龙双柱》 76X56cm 2014

龙被中国人奉为至尊无上的神兽,列为四灵之首,寺庙的前殿或正殿,中央廊柱喜用一对龙柱,又称“蟠龙柱”,指的是未升天的龙,所以盘绕在柱子上。以壮观瞻,龙身翻腾跃舞,双龙形式,来象征阴阳调和。

张宝玲 《蟠龙双柱》 76X56cm 2014(图: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杨美女 《野趣乡鸭》 38x55cm 2014

大自然的恩赐,乡野池塘中,点缀着茂密的草丛,绿波荡漾,隐约透露,蕴藏着繁多食物,待鸭群去寻觅。母鸭带着小鸭,孺慕之情,优游自在,宁静温馨。

杨美女 《野趣乡鸭》 38x55cm 2014(图: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谢明锠 《玫瑰的身影》 74_74cm 2014

谢明锠 《玫瑰的身影》 74_74cm 2014(图: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黄文祥 《长者》 37X27cm 20 14

黄文祥 《长者》 37X27cm 20 14(图: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郭宗正 《拿伞的女孩》 76x56cm


郭宗正 《拿伞的女孩》 76x56cm(图: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许德丽 《水之龙》 75×56公分 2013

草山水流东瀑布,沿途河床坡度作大的弧状起伏,使水的流势产生蜿蜒的形状 ,并因此有流速的变化 ,像一尾活龙跃动 ,画中除以笔触之快慢表达水龙的动感,并在色彩上选择主观的用色,水是活的用黄、石绿、蓝、等色 ,河床用湿润的褐色系衬托龙 ,为了水的质感 ,用了肌理剂,以表达水实际流动时的纹路与厚度,主观畅快的完成这幅画。

许德丽 《水之龙》 75×56公分 2013(图: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刘淑美 《隙顶晨光》 56 x 76 cm 2014

在绿色茶园里,夏日烈阳失了威力,有群山圈护你;山云更是晨昏不离。今晨,微温的阳光将你唤醒。

刘淑美 《隙顶晨光》 56 x 76 cm 2014(图: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陈俊男 《偶遇-西洋篇》 50x150cm 2014

光滑的瓷,温实的陶,厚重的铜,冷冽的石,或柔美、或刚强、或相爱、或相依,一尊尊造型各异的”偶”相遇在不同的时空里, 你我的偶遇也在那多情温柔的季节里。

陈俊男 《偶遇-西洋篇》 50x150cm 2014(图: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余廷彦 《美好时光》 54x39cm 2014

阳光洒下,穿透葡萄的光线,映照在丰收的美好时光。

余廷彦 《美好时光》 54x39cm 2014(图: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范植正 《灶》 74 × 56 cm 2014

在一栋古厝里,保留着昔日烧材生火的传统古老炉灶,灶上大锅蒸煮着菜肴,冒出阵阵的蒸气,令人缅怀记忆中古早的厨房就是这样子。

范植正 《灶》 74 × 56 cm 2014(图: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原载:水彩艺术资讯 第十六期)

责任编辑:周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如果不曾耕作,又怎能理解扒光碗中饭粒是对农民尊严的礼敬;这并非惜物或习惯的养成问题,而是一份“感同身受”的美感觉知。“土地”绝不仅仅只是供人行、居甚或予取予求的空泛对象,倘若认知正确,着眼角度自然不凡。
  • “发现美”与“发现不美”同等重要,如何在纷乱庞杂的大自然中找到美,靠的是“慧眼”与“观看方式”;如何发现不美,靠的是对自己美感系统的深入理解与创作经验。
  • 绘画创作,不只停留在“写实”和“纪录”的层次,创作有如怀孕、生产的过程。一件作品,从受到大自然的感动,到意念的酝酿、琢磨到沉淀,创作者就像孕育胎儿一样,小心翼翼,诞生前还要经过相当程度的焦虑不安,斟酌、挣扎构图、色彩计划及意念的呈现。
  • 大邓伯花怒放时的姿态、造型、色彩,加上背景的棚架,非常利于画面的呈现,但架构、取舍、提炼、简化,仍是经营画面不可缺少的巧思,如何让大邓伯花的花叶、藤蔓,有疏有密、有聚有散、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仍是经营创作意念、美化画面不可或缺的。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