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父母98%会对小孩撒谎

叶淑贞
font print 人气: 65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3年02月25日讯】(大纪元记者叶淑贞编译报导)一份刊登在《国际心理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上题为〈美国和中国父母的善意谎言〉的研究发现,84%的美国人和98%的中国人受访者都承认他们对孩子撒过谎。这个研究不仅发现中国父母比美国父母更会撒谎,也显示了中国家长的撒谎比例全球最高。

MSNBC新闻网报导,该研究作者在报告中说:“中国的父母有较大的比例回报说,他们会采用善意的谎言来敦促孩子在行为上顺从,比起美国父母,中国父母有更大的比例赞成此一做法。”

在这份研究中,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采访了家中至少有一名三岁(或三岁以上)孩子的114个美国父母和85个中国父母。

采访者给予参与者一个小谎的列表,要求他们回报对孩子说了哪一种谎。结果发现,有68%的中国受访者回报说,自己曾告诉过孩子:“如果你不跟着我,当我走了之后,绑匪就会来绑架你。”只有18%的美国受访者说了相同的谎言。

另有61%的中国父母表示,他们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吃掉你所有的食品,否则你长大后身高会较矮。”只有10%的美国父母会说这种善意的谎言。

根据这项研究,中国受访的家长说了16个特定的善意谎言中的15个,该比例高于美国父母。

这份报告也提到,唯一例外的是关于没有更多糖果的虚假声称,57.5%的美国家长会撒这样的谎,高于中国父母的42.9%。

美国父母们回报说,他们会较多使用这个研究所称的“比较性谎言”(comparison lies),指采用不实陈述用以产生积极的感觉或促进对人物的幻想。例如,有60%的美国人表示,他们会用“那个钢琴演奏优美”这种句子,即使他们认为那个演奏听起来恐怖。而只有44%的中国人宣称,他们会在那些情况下撒谎。

这结果可被解释为:中国父母通常在说谎上感到较安心,但该研究报告的作者也说,中国的父母“对于孩子的谎言给予较多的负面评价”,也指出中国父母比起美国父母,对于诸如圣诞老人及牙仙(Tooth Fairy)等这类幻想人物持较多负面的看法。事实上,88%的美国受访者表示,他们曾经使用过“圣诞老公公在圣诞节前夕会来送你礼物”这类的谎言。

这个研究也表明,在中国成年人中,父母的谎言广泛被接受,可能出于社会凝聚的强烈愿望,以及对于尊重和服从的强调。

换句话说,谎言可能是使儿童社会化的有效工具。或者就像某位研究中的中国父母所说的,“在教导孩子时,可以使用善意的谎言。它可促进积极发展,且防止孩子误入歧途。”

(责任编辑:张东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东北城市哈尔滨停水5天后于星期日恢复供水。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在哈尔滨市民的家里喝下了来水后的第一口水,以显示对水质的信心。针对11月21号停水之初哈尔滨市政府隐瞒停水真实原因,以维修管道为由发布停水公告,张左己对媒体坦言是担心在群众中间造成恐慌,同时也有和顾及和邻省乃至邻国关系的考虑。不过,一些法律界和社会评论人士指出,张左己的解释于情于理都无法让人接受。 (w2005-11-28-voa45.cfm)
  • 【大纪元9月21日报导】(中央社纽约20日路透电)根据1项德国小型研究,单靠暗示性疗法不但可以纾缓胸痛症状,还能直接影响心脏动脉舒张。
  • 加拿大西部卑诗省的研究者发现,人们在使用手机发出短信时,更容易打出谎言。
  • (大纪元记者肖甜综合报导)任何人都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说谎,更不会鼓励孩子的谎言。但是,怎么做才能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又不纵容孩子说谎呢?
  • 伯克利最新心理学研究发现,人有钱了真的不一样,更容出现不道德行为,因为更有贪婪动机。   
  •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撒谎这个话题,因为内容过多所以分几个方面来聊。 一、 撒谎的主体 撒谎者既有个人,也有团体,既有小孩,也有成年人,既有小人物,也有大人物。我按从 小到大,由个人到团体的顺序叙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按理说后边的不应该撒谎,因为 越往后的越是前者的楷模、榜样。
  • (大纪元记者林南编译报导)日前﹐大陆一家官方媒体《中国日报》(China Daily)英文版刊登一篇文章﹐披露在中共现行的文化教育体制下﹐大陆学生被老师和社会教导如何撒谎。文章说﹐学生的作文写作风格反映出中共官方语系的措辞与陈词滥调。
  • 日本多家媒体因误信一名日本研究人员的谎言,报导他在美国六次成功实施心脏iPS(人造多能性干细胞)手术而陷入危机。
  • 导言:来自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的研究者发现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家长都普遍的采取“说谎”的方式来管教或安慰孩子,不过在我们从小教育孩子要诚实的情况下,家长的谎言何时才是“合理的”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