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自然历史博物馆上映“恒星之旅”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3年01月31日讯】(大纪元记者王静纽约报导)浩瀚的宇宙,广袤的天体,地球像一粒尘埃。在地球上仰望夜空,繁星遍布。那些恒星是如何生成、发展、衰老和死亡的呢?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海登天文馆正在上映的名为“恒星之旅”(Journey to the Stars)航天展,用超级计算机动态模拟天文望远镜拍到的图像,3-D制作,让游客体验到星空中恒星和我们的太阳的整个生命过程,宛若亲身在星际旅行,探索天体奥秘。
  
影片由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获得者乌比‧戈德堡(Whoopi Goldberg)解说。从13亿年前第一代恒星的诞生说起,一直到太阳在500亿年后灭亡的未来场景为止。为达到逼真的效果,影片投影在天文馆拱形天花板上,观众需像仰望星空一般观看。时间长达30分钟,整日播放。
  
不同于人们平时看到的宁静的星空,该片展示了不断地变化的天空,绚丽多彩的星星的生、老、死的不同阶段的过程,场面壮观、宏伟。旅行刚开始,在宇宙大爆炸后,早期的宇宙由暗物质、氢、氦、锂构成。在暗物质的重力的作用下,3亿年以后,第一颗恒星在由氢、氦构成的云状物质的聚变中诞生。很快,它们在被称作超新星的大爆炸中死亡﹕爆炸、燃烧,照亮黑暗的宇宙。接着,更多美丽的星星相继诞生。超新星的爆炸产生了所有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构成生命的元素,包括金、氧、铁、碳等。这些较重的元素在宇宙空间中和原始的氢、氦混合生成下一代恒星。
  
大约在100亿年以前,恒星生成到达顶峰时,银河系开始形成。接着,大约在46亿年以前,太阳开始形成。太阳表面的物质开始生成九大行星。按影片解说,我们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携带了第一代恒星的物质。

约50亿年以后,观众见证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景象:自己所熟悉的黄色太阳膨胀成一颗红巨星,几乎吞没地球。(图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提供)
  
目前银河系中有数千亿颗恒星,太阳处于它的壮年时期,质量大约在恒星的平均水平左右。太阳的光照射到地球上,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提供必须的能量。但是在50亿年以后,太阳会到寿。内核聚变停止 ,在重力作用下,外层会膨胀成红巨星,把地球烤焦,然后它的外层会飞化 ,为下一代恒星的生成提供物质。同时,太阳内核聚变成白矮星,再过数百亿年以后,白矮星冷却消失。
  
其中关于太阳内部的对流和磁场的动态模拟场景让人印象深刻。这个部分由科罗拉多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完成,四个美国超级计算机中心的超级计算机用了约14万小时的计算机时间对数以百计的数十亿字节的数据进行了处理。
  
影片制作历时三年,编剧是“芝麻街”的编剧路易‧盖克(Louise A. Gikow),导演是卡特‧艾玛特(Carter Emmart)。专业方面指导有天文学家莫迪凯‧马克‧迈克罗(Mordecai-Mark Mac Low)和本‧奥本海默(Ben Oppenheimer)。加州科学院和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高级计算机中心、宇航局给予了仪器设备的协助。从2009年7月4日开始影片首映,到2013年9月结束。

(责任编辑:索妮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