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方法

这样教,小皇帝变成好孩子(1)

正确的亲子教养态度

父母的直觉式教育:孩子就是孩子

直觉式教育的关系模式认为“孩子就是孩子”,这是大约二十五年前成人谈到孩子时的理念。此一模式的亲子相处架构是,承认成人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论私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皆然。

这种差异的存在对双方都有好处。孩子需要它,以便能健康地成长和体验呵护;对成人来说,则是一种美好的经历,那是受到一个小生命信赖的感觉。然而现今看待孩子存在截然不同的关系模式,直觉式教育在目前的讨论中受到忽略或排斥。总之,这是成人和孩子双赢的模式。

然而,成人遵循“孩子就是孩子”的模式时,却是无意识的,但他明白自己做为一个成熟的个体,在一个发展未成熟的生命(孩子)面前,应该承担起使其同样成熟的责任。但我们不能把这种直觉行动,与对孩子行为的反射性反应混为一谈。我们在此描绘的是,在孩子面前,成人必须保持随时为孩子指引方向的态度,而不是用严厉或突如其来的行为带给孩子伤害。

划定行为界限,更要划清孩子与成人的心理界限!

在教育问题中,受到热烈讨论的议题是“划定界限”。一般认为父母、幼教人员和老师应该不断为孩子划定界限,告诉他们:“到此为止,不要再超过了!”这在平常与孩子相处时是必要的,却也偏离了主题。

我们想让孩子身心发展健全,就不该为孩子设定界限,而是应该划清自己与孩子之间的界限,就像对待其他成人那样。虽然我们没有察觉,却每天都在这么做。如果我们都要逐一回应每天可能发生的挑衅事件,那什么事都不用做了。

在我们眼里,行为不当的人都会让我们觉得反感,直接诱发我们的反应。但我们通常不会这么冲动,因为我们某种程度上具备“把外人当外人”的概念。我们将这些人视为我们之外的人,因此认定只有我们愿意时,才需要去理会他们,因此我们不会主动为这些人设定任何界限。如果有人试图辱骂我,我不会因此走到他面前,告诉他“到此为止,不要再超过了!”而是会直接漠视对方的行为,因为那根本不关我的事。为别人划定界限和为自己与对方之间划清界限,有很大的区别,但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

成人与孩子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有责任为自己和孩子之间划出一道无形的隔离线。成人要把自己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把孩子置于另一个平台上。在二十年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不需要特别强调,然而这正是今日形势发展的悲剧。

原则上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且是父母和其他从事和孩子相关事务工作的成人的普遍工作。然而,如果现实情况确实如此发展,我就没必要写这本书了。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体认到,这种原为正常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因而促使我把这项论点提出来讨论。

成人应该与孩子划清界限,事实上是一种回归。我不是指重返权威式教育,而是要回归直觉式教育。

─ ─摘自:《这样教,小皇帝变成好孩子》野人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