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真情

青松絮语:语言的交锋

下午在系里见到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的一位编辑。他在中国长大,所以对中国的事情很了解,聊天中提及汉语语言的变化,他只说一句伤感的“badly damaged(被毁了)”。

古典汉语是最美的语言,倒不是说美在发音或外表,而是内涵。往往很简单的四个汉字,如果翻成英文,就要用很长一段话。不过,后来一次次的运动和革命,汉语就像一朵鲜花被榨干了汁水,如今剩下的只是平淡如白纸的外壳。

中文《金融时报》出版时发生过许多趣事。一次,网上报导了中国领导人赴美访问,结果被法轮功学员拦住询问国内的状况。文章发表一个小时以后,链接就被拦截。这还比较容易理解,中国领导人对敏感话题自然要干涉。

又有一次,某中国领导出访,有记者提问,该领导回答时用到一句俗语,“猪八戒倒打一耙”。当时的翻译把猪八戒译为“piglet”,这对于别的国家当然是一种侮辱。于是,中方的官员软硬皆施,不许《金融时报》引用“piglet”一词。

《金融时报》的工作人员理解中国官员的要求,但是又不能装作睁眼瞎,毕竟那句话是出自中国领导人之口。于是,编辑只好采取折中的办法,把猪八戒按拼音表达。翻译的水准如何,暂且不论。事实是,如果领导没有引用那句含沙射影骂人的话,翻译也不用考虑“piglet”一词了。

很多专家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也通过语言而体现出来。如此说来,古人思想的纯洁、文化的古朴反映在语言的优雅美丽中。现在语言的苍白与矛盾重重是否也表明一些问题呢?@*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