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文物

掌中戏布袋人生之后制

(http://www.epochtimes.com)

关于偶头

早期的木偶雕刻师多集中漳州、泉州一带,如泉州义全后街的‘西来意’即清出途门街‘周冕号’的黄良司、黄才司兄弟为代表,泉州所雕的偶头俗称‘唐山头’而以‘途门头’、及‘花园头’最为出名而黄式兄弟为‘途门头’﹔‘花园头’则以江加走为代表。

途门派黄氏兄弟以精巧的雕功及粉彩,广受好评。可惜自黄嘉祥继承衣钵后便开始没落,于是‘花园头’便继之而起。

江加走出生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由于家境清寒没机会读书,从小便跟随着父亲学雕刻,至十八岁父亲去逝,使自立门户。江加走的父亲留下的才五十多种极一种平髻的梳法,而江加走将其发扬光大,创造了二百八十多种偶头,及时多种发髻及发辫,成为首区一指的木偶雕刻师。

到了加走中年以后,其子江朝铉始继父业,父子以惊人的产量,造成台湾戏般普遍使用花园头,当时冠称花园派为‘鸿文头’,途门派为‘途头’花园头以生、旦等素面粉彩较优,且容易带盔帽﹔途门头以打花脸为长,较不易带帽。所以再台湾花园头比历史悠久的途门头受欢迎。台湾的木偶雕刻在中日战争以前,大部分由泉州输入,因此早期的台湾一直没有工艺成就的雕刻师出现。在1920年日据时代,台中万里公司利用赛璐璐(Celluloid)为材料,开始仿制花园头,可惜时值太平洋战争,工厂备战火摧毁无力复原。而在大陆方面,因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撤离来台,导致泉州货源断绝,衣食无所适从。

但是因台海交通组断,反使台湾雕刻师渐渐出头,其中彰化的徐析森最为出名,期作品仿制花园头,但独具风格,使其创作不流俗套,因此广受欢迎,奠定徐嘉今日在台湾木偶雕刻界享有盛誉的基础。

戏服

传统戏偶的戏服有内外之分,内衣用以连结戏偶的头、手、脚,相当于身体﹔外一除了讲求美观,主要适用于区分角色的身份和性格,其尺寸街案实际衣服的比例缩小。

传统布袋戏的装扮,承袭中国古典的特色,不已考倔写实为能事,而以一定的服制规矩来眼力待各朝之故事。因此,服适合头盔所组成的装扮,仅再区别华夷、文武、贵贱、男女、贫富、老少……透过这样的造型语汇,观众‘一望台知剧中人’,因此行家云︰‘宁穿破,不穿错。’

布袋戏服大多仿造明制,间而参考汉、唐、宋、元之服制,其后又有清服,为了配合手掌舞动,其形状略似方形,无论在作工、质料、装饰、服色极具考究,或缝针、或刺绣、或盘金、或缀珠,一针一线,严谨认真,并不因其面积小而有所马虎。

戏台和道具

清代中叶时,职业布袋戏班的演出,设备仍然相当简陋,戏台只有一条围在台下遮住表演者的布,没有灯光,也没有布景。

而在民国前常用的是‘木雕四角棚’,高及宽各约四尺,深约一尺半,整体构造类似一座小土地庙。到了民初以后,再增大精雕为‘六角棚’,又称为‘彩楼’,高级宽各约五、六尺,深约为二尺,细致程度和庙宇差可比拟。

中日战争以后,开始使用布景演出,目前一般掌中剧团的演出也是如此,只在参加艺术文化表演时,才用到彩楼。

布袋戏的武器一般以刀剑最为常见,其他的各市武器则陆续因应新细目而制作出来。另外演戏时最常使用的道具为桌椅,通常戏笼中至少有一桌两椅,一班应用的道具大致有︰布条、桌椅、文案、拂尘、善子、葫芦、杂耍盘等。

至于金光布袋戏,因为剧情不受时空限制,所以剧中使用道具,大可脱离一班日常生活用品,所以各种光怪陆离的道具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