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設金融發展局組成奇特 兩成半為國企高層

標籤: , ,

【大紀元2013年01月19日訊】(法廣香港特約記者麥燕庭報導)港府昨公佈成立金融發展局,就如何配合中國金融市場逐步走向國際和進一步發展香港金融業,向政府提出建議。但其既公且私的組成方式,以至三成委員,包括前中國總理朱鎔基兒子朱雲來在內的中國國企領導的成員,均惹來質疑,憂慮出現貪污和「赤化」香港經濟,淡化外資影響力。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17日在記者會上指出,新成立的金融發展局(金發局),是高層次和跨界別的諮詢組織,協助香港把握新的金融發展機遇,發展香港股票市場及資產管理優勢,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不過,這個諮詢組織不是由有法例規管的法定組織組成,而是擔保有限公司,聲稱藉此增加金發局的透明和彈性,但人手則由財經局和金融監管機構借調,陳家強本人更是金發局的當然成員,他說,長遠期望金發局能夠做到自給自足,毋須徵費。

金發局主席查史美倫更表示,若有大學研究機構願意捐款,不排除接受,但若是私人機構捐款,則要考慮其獨立性。她強調,該局是一個民間機構,但成員會履行公職。對於立法會議員質疑,金發局不以法定組織成立是要繞過立法會的審批和監察,查史美倫予以否認。

不過,立法會金融服務界功能組別議員張華鋒向本台表示,金發局以公司成立可能是要避開公眾評論。他期望該局日後可以法定組織存在,那便可以有法定權力發展證券和金融業。他對金發局現時的組成、地位和職能感到失望,與證券業在梁振英去年競選時提出而對方承諾的組織有差異。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塗謹申更質疑,金發局既肩負推動香港金融業發展的重要公職,但又可以民間機構身份收取外界贊助,容易令金發局變成貪污溫床,讓想影響金融業發展的大機構透過贊助而影響政策,破壞香港廉潔的核心價值,建議把金發局人員列入防賄條例附表中的公職人員,加強防貪監察。

成員方面,金發局亦惹人關注。在20名非官守委員中,有5人是中資國企頭頭或強烈中國內地背景,包括身為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總裁的朱鎔基之子朱雲來、光大控股執董兼行政總裁陳爽、招商局的秦曉……相反,以往是政府經濟智囊組織常客的四大華資地產商,都沒有代表獲委任。

查史美倫指出,內地企業市值現時已佔港股45%,交投量更超過一半,加上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日後如何推廣人民幣國際化是金發局重要任務之一,因此成員中有內地背景,絕不為奇,不明白為何有人質疑這是「太子黨」(領導第二代成黨成派的意思)。她強調,金發局成員仍以本地機構代表為主,另有4人來自海外,是一個國際化的組織。

不過,議員仍然未能釋除梁振英有意「赤化」香港金融業的疑慮。

港府公佈,金發局主要是研究政策,制訂建議供政府及監管機構參考;其次是與各行業團體保持溝通,形成業界發聲平台;第三是為香港金融業開拓新市場及新業務,推廣香港市場。

對於多名「梁粉」如謝湧海、李律仁、李君豪等入局,劉說一來是要「分餅仔」,二來梁振英也需要培育支持自己的新力量。

(一)進行政策研究和業界調研,制訂建議供政府和監管機構參考;

(二)與監管機構和行業團體共同探討金融服務業持續多元發展的機遇和掣肘;

(三)與內地和海外相關機構保持溝通,支持香港金融服務業開拓新市場和新業務;

(四)與教育培訓機構、行業團體和業界合作,提升從業人員的技巧和專業知識;以及

(五)通過舉辦研討會、路演、印發刊物以及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在內地和海外推廣香港的金融服務業和國際金融中心功能。

  金發局的成員名單如下:
主席
--
史美倫

非官方委員
-----
Douglas W Arner教授(HKU 法律學院)
陳爽(光大控股執董兼行政總裁)
馮愉敏(摩根大通香港區主管)
洪丕正(銀行公會主席、渣打行政總裁)
關百忠(香港證券專業學會主席)
林天福(香港貿易發展局總裁)
李細燕(證券學會主席)
李君豪(港交所獨立非執行董事)
李律仁(三十會召集人、金融範疇大律師)
劉廷安[中國人壽保險(海外)總裁]
馬凱博(貝萊德高級董事總經理兼亞太區主席)
文禮信(花旗銀行亞洲區高級顧問)
倪以理(麥肯錫香港區總經理)
秦曉(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招商銀行董事長)
Mark G Shipman(律師)
威廉.思眾
謝湧海(中銀國際副執行總裁)
黃鋼城(中國移動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
葉招桂芳(羅兵鹹永道亞太區資產管理組稅務主管)
朱雲來(中金公司總裁兼CEO朱鎔基之子)

當然委員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金融發展局首任主席史美倫則稱,金融發展局有內地人不足為奇。她認為,港股逾一半市值及超過一半交投均與國內企業有關,金融發展局有國內人士並不稀奇。

(責任編輯:姜斌)

相關新聞
中港將討論在港開辦個人人民幣業務
外籍專業人士的港澳配偶將可申請在台居留
投信投資深滬港澳股市 今鳴槍起跑
廣東提供10億資金協助台港澳中小企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